各市国家税务局:
现将《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税源管理,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和税收征管质量,堵塞税收漏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纳税申报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在税收征管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树立“寓服务于管理、寓科技于管理、寓法治于管理”
的理念,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评定处理的税收管理汇作。
第三条 纳税评估包括确定评估对象、审核评析、约谈举证、实地调查、认定处理和成果反映等环节。
第四条 各级国税机关应建立评估工作联系制度,切实加强评估与征收、管理、稽查等部门之间的联络、协调和配合,不断提高纳税评估的工作效能。
第五条 纳税评估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要逐步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税收综合征管软件和增值税征管信息系统的已有数据,设定分析指标,筛选监控对象,实施纳税评估。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第二章 纳税评估工作职责
第七条 省局、省辖市局征管部门负责制定纳税评估办法和纳税评估的综合考核工作,统一纳税评估的基本程序、方法及纳税评估使用的表证单书。各级计统部门负责定期进行税收经济宏观分析、税源分析和宏观税负分析,为纳税评估提供依据。各个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所辖税种的纳税评估具体工作的组织、指导、监督、考核。
区、县(市)国税机关负责纳税评估的具体实施。
第八条 纳税评估工作由税源管理部门承担,各税源管理部门应设置相应的评估岗位;审核评析岗位一般由划片管理的税收管理员兼任。纳税评估岗位及其职责具体如下:
(一)综合管理岗
1.通过纳税评估系统提取纳税评估对象;
2.人工筛选纳税评估对象;
3.制作《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PG001)、《纳税评估清册》(PG002),建立纳税评估资料及文书档案。
(二)审核评析岗。
1.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掌握的纳税评估资料,对评估对象的生产经营和申报纳税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分析,找出存在的疑点问题,形成详细的评析意见;
2.通过约谈举证对审核中发现的疑点问题进行核实;
3.对审核评析后确定的问题,区别情况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4.对不接受约谈,或经约谈后仍不能排除疑点的问题,经批准可以派员调查。
(三)评定处理岗。
1.对审核评析结果进行综合评定,形成评估分析结论,分类处理评估结果;
2.转交全部纳税评估资料。
第三章 确定评估对象
第九条 纳税评估信息主要包括纳税人纳税申报资料和其他相关电子或非电子信息、数据。具体包括:
(一)纳税人纳税申报表及附列资料;
(二)财务会计报表;
(三)其他与评估有关的资料和数据。
第十条 纳税评估对象由区、县(市)国税机关通过计算机提取和人工筛选两种方式产生。
第十一条 计算机提取是指纳税评估部门直接从纳税评估管理软件中提取评估对象的过程。
第十二条 人工筛选是指在计算机确定的纳税评估对象之外,主管国税机关根据上级要求、相关部门建议、日常管理需要等确定纳税评估对象的过程。
第十三条 人工筛选的评估对象经主管国税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移送审核评析岗。
第十四条 下列纳税人应列为重点评估对象:
(一)重点税源大户;
(二)特殊和重点行业的纳税人;
(三)税负异常的纳税人;
(四)达到或超过评估预警指标参数值的纳税人;
(五)被评定为纳税信用等级C级、D级的纳税人;
(六)负申报纳税人;
(七)税务机关认为应作为重点评估对象的其他纳税人。
第十五条 增值税、消费税按月进行评估。纳税评估人员应在增值税、消费税纳税申报期结束后5日内完成计算机提取纳税评估对象。
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按季进行评估。纳税评估人员应在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季度申报终了后10日内,完成计算机提取纳税评估对象。
第四章 审核评析
第十六条 审核评析是指审核评析岗对计算机和人工确定的评估对象,通过其纳税申报异常情况的提示和评估资料档案,结合日常管理中掌握的纳税人实际情况,分析、判断纳税人申报纳税存在有关问题的工作过程。
第十七条 对评估对象审核评析应逐户进行,根据《纳税评估审核评析内容》(见附件1)开展针对性分析;纳税评估可以分税种进行,也可以全部税种结合起来组织开展评估。
第十八条 审核评析结束后,审核评析人员应制作《纳税评估分析情况表》(PG003)。对审核评析中发现的疑点问题,应实施约谈举证,确定约谈举证对象。
第五章 约谈举证
第十九条 约谈举证前,应向纳税人发出《纳税评估约谈通知书》(PG004),明确纳税人需要说明的问题及携带的有关资料。参加约谈的人员应是企业财务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或与纳税有关的其他人员。
第二十条 进行约谈举证时,应由两名以上国税人员同时参加,约谈过程中形成《约谈举证记录》(PG005),并由当事人双方签字盖章。
第二十一条 对一般性的疑点问题,允许纳税人进行自查,限期报送《纳税评估自查情况表》(PG006),并提供有关的证据资料,包括内部书面证据(各种自制凭证、报表等)和外部凭证(银行对账单、购货发票、合同等)。
对于纳税人出示的证据资料,应在《约谈举证记录》中注明,对于需要留存待审核的资料应填写《举证资料签收单》(PG007)。
第六章 实地调查
第二十二条 对不接受约谈,或经约谈后仍不能排除疑点的问题,审核评析人员应填制《纳税评估实地调查表》(PG008),经分管领导批准,派员深入实地进行调查。
第二十三条 实地调查人员进行调查前,应查阅纳税人纳税评估相关数据和档案;深入企业调查,应围绕约谈举证需要说明的问题展开。
第二十四条 实施实地调查应事先通知纳税人,实地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调查人员应按照统一计划安排进行,依法履行有关执法手续。涉及到税务检查行为的,要依法出具税务检查证件和税务检查通知书。
第二十五条 实地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将疑点问题在《纳税评估实地调查表》予以说明并签字,情况说明应有企业负责人签字和企业签章。《纳税评估实地调查表》由调查人员转交审核评析岗。
第二十六条 审核分析人员根据相关信息、举证资料、调查情况,在《纳税评估工作底稿》(PG009)上形成纳税评估意见,移交评定处理岗。
第七章 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评定处理是指评定处理人员对审核评析人员的评析结论,根据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分类处理的工作过程。
第二十八条 对审核评析结果,评定处理人员应区别不同情况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处理:
(一)每次纳税评估均应制作《纳税评估情况报告》(PG010),作为考核评估人员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二)经审核评析查无问题的,根据《纳税评估情况报告》直接登录纳税评估工作台账;
(三)对于纳税人自查出的问题,或经纳税评估部门评估出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应补交税款但尚不构成偷、逃、骗税问题的,根据《纳税评估情况报告》,由主管国税机关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
1.需要更正申报的,制作《申报(缴款)错误更正决定书》(SB030),要求纳税人更正申报;
2.需要补交税款的,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送达纳税人;
3.需要进行处罚的,制作《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纳税人。
(四)对有偷逃骗税、虚开发票嫌疑的纳税人,评定处理人员应填制《纳税评估选案建议书》(PG011)和《资料移交单》(FG012),经主管国税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第二十九条 《纳税评估情况报告》为主管国税机关内部资料,报告所作结论仅作为建议使用,不发送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法定依据。
第三十条 评定处理岗应在审核分析岗移交资料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评估对象的评定处理工作。
第三十一条 稽查部门在接到纳税评估部门传递的有关资料后,应在《资料移交单》上签字接收,并分别情况进行处理:
(一)对被移送纳税人存在涉嫌虚开发票行为的,应在30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情况传递至纳税评估部门;
(二)对被移送的其他税收违法案件,按照稽查工作要求实施稽查,并在稽查结束后5日内将《税务稽查报告》及相关稽查资料传递至纳税评估部门。
第三十二条 纳税评估工作结束后1个工作日内,评定处理人员应将全部纳税评估资料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分户移交综合管理岗,并建立纳税评估清册。
第三十三条 纳税评估部门要对纳税评估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完成以下工作:
(一)按月形成《纳税评估工作统计表》(PG013),对当月纳税评估户数、移交稽查检查的户数、审核评析、纳税人自查、稽查部门反馈等情况进行总结;
(二)每季度形成纳税评估工作综合分析报告,对季度内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指标分析的一般规律、与征收及稽查部门工作衔接、日常征收管理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针对问题提出工作建议。
第三十四条 纳税评估部门应定期(每半年至少一次)召集会议,向征收、管理、稽查、计统等部门通报纳税评估工作开展情况,分析行业税源变化特点,提示税收监管方向,提高协调配合力度。
第八章 纳税评估的考核
第三十五条 纳税评估由省辖市局、县(市)局负责考核。主要指标是纳税评估率,包播单税种评估率和综合评估率两个方面。
单税种评估率=单税种已评估户数/单税种应评估户数×100%;
综合评估率=各税种已评估户数/各税种应评估户数×100%。
第三十六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将纳税评估列入岗位责任制考核范围,实行奖惩机制。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各省辖市局可依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操作规程。
第三十八条 纳税评估工作参照现行相关制度、规定,实行责任追究。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4年12月15日起施行。
附件1:
纳税评估审核评析内容
一、增值税、消费税审核评析内容
(一)审核欠税。将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额与实际入库税款进行比对分析,审核是否存在欠税问题。
(二)审核税收负担率。将纳税人税负率与上年同期、同行业平均税负率相比,审核纳税人经营情况是否发生较大变化,有无隐瞒销售收入、虚增进项的情况。
(三)审核销售额变动率。销售额变动率横向与应纳税额、销售成本的变化比较,纵向与上年同期比较,有较大差异幅度的,分析其有无销售不入账或按规定应作视同销售的业务不计或少计销售额等问题。
(四)审核账户变动情况。对本期应收、应付账款,预收、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应付款项有较大幅度变化的,应分析其是否存在销售不入账、货款挂往来账户的账外销售问题。
(五)审核进项税额构成。通过对纳税人当期非防伪税控部分进项税额占全部进项税额比例的计算,并结合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分析纳税人是否存在“四小票”
虚假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六)审核销售额变动和应纳税额变动配比情况。对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之间差异较大的,应结合本期和上年同期(或上月)销售毛益率和进项税额的变化情况,分析其有无不计、少计销售收入或虚抵进项税问题。
(七)审核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配比情况。对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间比率相差较大的,应结合同行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分析纳税人有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
(八)审核销售成本变动与销售额变动配比情况。对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之间差异较大的,应深入了解纳税人本期和上年同期(或上月)商品进销价格的变动情况,分析其有无不计或少计销售问题。
(九)审核销售利润增长与税款实现增长配比情况。通过对纳税人销售利润和实现税款增长幅度的对比,分析纳税人是否存在未计提或少计提销项税额的问题。
(十)审核销售毛益率和税负率配比情况。将销售毛益率和主营货物的乘积与同期的税负率进行比较,分析其是否存在隐瞒收入或虚抵进项税额等问题。
(十一)审核经营费用与应税销售额配比情况。根据纳税人的当期经营费用支出情况,依据同行业费用毛益率推算当期保本销售额,并与其实际申报的应税销售额进行比较,分析其有无不计或少计销售问题。
二、内资企业所得税审核评析内容
(一)审核申报资料。年度申报资料是否完整、齐全;纳税申报表上的项目填写是否符合有关税收法规;申报税款与缴纳税款是否一致;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附表上的项目、数据填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纳税申报情况与日常掌握的纳税人情况有无较大出入。
(二)审核主要财务指标。应税收入、成本费用、利润额、应纳税所得额与行业水平、经营规模是否匹配;销合(营业)成本、销售(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增长率、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账户余额是否明显偏高。
(三)审核税前扣除。税前扣除项目如工资薪金支出、“三项费用”、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佣金、劳动保护费、广告费、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是否超过规定的比例或数额扣除。
(四)审核盈亏情况。盈利水平是否比同行业水平明显偏低;是否存在连续两年亏损;减免税到期,征税期当年利润是否陡降或突变亏损。
(五)审核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的项目是否在纳税申报时进行了纳税调整。
(六)审核税法规定需要审核审批的事项是否按规定履行审核审批手续。
(七)审核纳税申报数与会计报表数之间的差异,是否符合税收法规规定。
(八)审核关联企业之间是否按独立企业之间收取或支付价款、费用。
(九)审核中介机构查账报告中涉及所得税问题是否在纳税申报中作了正确反映或说明。
三、外资企业所得税审核评析内容
(一)审核申报资料。所得税申报表的主表、附表上的项目、数字填写是否完整,适用税率及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是否准确;主表及附表与会计决算报表、注册会计师查账报告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楚,计算是否正确。
(二)审核企业经营范围。是否属于生产性企业的范围,是否属于先进技术或出口企业,判定该企业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无生产性业务的,无论其实际经营活动中生产性业务比重多大,均不能享受优惠规定;审核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中非生产性业务收入在全部业务收入中占的比重,确定其适用的免、减税优惠待遇。
(三)审核有关税前列支项目。审核企业支付职工的工资和福利费是否按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的标准提取列支,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退休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交际应酬费等税前列支项目的提取进行审核。企业在营业外支出的罚款、赔偿金、违约金、非公益性捐赠、赞助性支出等是否已作纳税调整。
(四)审核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的损失处理;坏账损失列支;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取得已经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改变计提折旧方法和缩短折旧年限的;固定资产少留残值的;从事信贷以外业务的企业计提坏账准备金等需经税务机关审核方可提取列支的项目是否履行相关手续。
(五)审核对纳税人代扣代缴税款情况应审核企业在支付境外企业利润、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是否及时足额扣缴了预提所得税;需要按有关税收协定规定的优惠税率扣税的是否履行了有关手续。
(六)审核亏损弥补是否正确;获利年度是否正确。
(七)审核采购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中西部地区减按15%税率征税,能源、交通企业减按15%税率征税等政策是否有报批手续。
(八)审核资本性支出变化情况。资本性支出总额=(固定资产原价期末数-固定资产原价期初数)+(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期初数)。
通过计算当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增减变化金额与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支出对比,分析有无将资本性支出挤占成本减少应税所得额等问题。
(九)审核企业是否存在关联企业与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否按独立企业之间收取或支付价款。
附件2:表证单书(略)